【1321章】 纳鲁速度(求订阅!)(1 / 2)

极品地主 壮乡小仨 2246 字 2天前

在两百多家媒体的重点报道之下,‘纳鲁岛’的完美形象很快通过发达的资讯渠道传遍了整个世界,这是最大的广告软文。

毕竟,‘镜湖集团’每年的广告资费预算超过了5亿美元,有资格瓜分这些广告资源的媒体为了能够争夺更大的蛋糕份额,自然是使出了浑身解数。

就连是华夏国家电视台,也在七点的联播中给予‘纳鲁岛’将近一分钟的报道,这个报道重点突出了华夏企业走出国门,积极参与国际高端旅游市场的战略行动。

新闻频道中,重点报道了‘纳鲁岛’的开岛盛况,尤其是那些穿梭往来的豪华游艇、直升机以及豪华公务机,都是让人眼花缭乱。

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,度假旅游还停留在跟着旅行团行动的程度,自助游乃至高端定制游,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,还处于较为遥远的事情。

但是,‘纳鲁岛’向游客开放出来的旅游度假模式,完全颠覆了大家对旅游的各种既定印象,旅游再也不是上车赶路,下车尿尿的既定模式,而是变成了享受之旅。

在‘纳鲁岛’,人们只需要放下心情,尽情享受就可以了,至于其他的琐事,都由工作人员的贴身服务完成。

当然了,要想得到如此贴心服务,游客们自然是要花费更多的费用才能享受,c级套餐5888美元,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无疑是不小的门槛,至于那些高大12888美元的a级套餐乃至更高端的s级套餐,更是连小白领也都是望而生畏。

全世界的许多民众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动用豪华游艇、直升机和公务机接送游客的浩大场面,毕竟以前这些奢华的场面,向来被超级富豪们掩藏得严严实实的。

在这种情况下,‘纳鲁岛’一下子就变成许多人心目中最奢华的旅游渡假区,这种第一印象是多少钱也无法买到的。

在‘纳鲁岛’未来的发展过程中,这个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提起世界上最奢华的旅游胜地,许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地方就是‘纳鲁岛’,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。

在经济频道的报道之中,报道的内容侧重于‘纳鲁岛’开业对于国际高端旅游市场的影响以及所创造的就业岗位,也借此分析了华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各种利弊,展开了一整个专题系列的讨论。

萧风从购买‘纳鲁岛’到最后的建设投资,累计花费的资金超过了30亿美元(约合200亿rmb),而且这些资金绝大部分都是以外汇形式结算的。

哪怕是换成那些庞然大物的央企,要想在短短20个月之内拿出如此多的外汇投资,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

还好萧风和‘镜湖集团’的账面上并不缺少外汇,‘纳鲁岛’的投资,甚至都没有让它费太多的劲。

2018年,‘镜湖集团’国内部分的营收超过了1500亿rmb,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产品是出口到全球各地,结算自然是用外币来结算。虽然国家外汇管理局截留了大部分的外汇,但是‘镜湖集团’的账户上常年都躺着几十亿美元的资金,而且这些资金随着集团业务的不断扩张而在持续增加。

至于‘镜湖国际’,去年超过100亿美元的营收创造了不低于25亿美元的纯利润,这让‘镜湖集团’成为了世界上账面流动资金最充裕的企业之一。

抛开集团账户的资金,萧风个人手头上的外汇资金其实也不少,无论是集团的分红、萧风的赞助收入还是各种产业的额外收益,都被萧风通过各种方法转换成为美元、黄金等保值性更好的资产,放在了瑞士银行。

登上‘世界首富’的宝座,萧风的资产并不仅仅是那些难以变现的股份、固定资产,他有迹可循的现金资产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,这些年累积下来媒体能够确认的就有超过一百亿美元!

比如,萧风每年从12家赞助商手中拿到的代言费用不会少于3亿美元,虽然这些收入会按照赞助商付款当日的外汇价格结算全部捐赠给‘银杏基金会’,但是萧风在其中还是费了点心思。

萧风按照外汇牌照价格从国内的账户把广告费捐赠给‘银杏基金会’,而赞助商支付的外汇则是留在了海外账户上,这无疑让萧风的外汇资产不断增加。

萧风的大手笔投资让‘纳鲁岛’的建设从第一天就登上了快车道,来自华夏的建筑工程公司以及建筑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‘纳鲁岛’的各项基础设施,这种局面在欧美地区可是极为罕见的。

一般的国人总是以为欧美是资本主义国家,资本的力量总是异常强大,可以办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。

其实,欧美企业所受到的局限往往比人们想象中还要大,无论是政府机构、各种环保评估委员会还是工会组织,都会让企业束手束脚。

这些年,欧美地区的热衷于把实体制造企业转移到亚洲尤其是华夏地区,除了节约制造、管理成本之外,其他的额外成本也会大大降低。

以‘纳鲁岛’的建设为例,若是欧美企业来投资,别说20个月,哪怕40个月,也不见得能够完工。

首先,企业要对‘纳鲁岛’这种地方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,肯定要通过环保局的各种评估,才能顺利开工。

相对于欧美企业的方正,‘镜湖集团’就显得相对灵活了许多,借助萧风在美利坚的巨大影响力,直接让美利坚政府以及国会的一些委员会发出声音,让‘纳鲁岛’的各种建设批文在第一时间发放下来。

若是换成普通的欧美企业,估计还需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申请、沟通,等到想起动用特别手段的时候,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了几个月。